社科院一报告全国人民就发笑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社科院(主要是中国社科院)越来越富有娱乐气质了,它不时抛出来个报告,常惹得舆论大哗。
最近的一份报告,可谓“惊世骇俗”,它说“目前中国已有约23%的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据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说,这是“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6年中国社科院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得来的。
乍一看这个结论,真是很为国家和人民高兴。23%的中国人口是个什么概念?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数据,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 1328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667万人,占45.7%,乡村人口72135万人,占54.3%。总人口的23%就应该是约30544万人——相当于目前美国的人口总数。
中产阶层是个什么概念?仅就收入而言,美国通常的中产家庭年收入在3万~20万美元,估计近八成美国家庭属于中产。国内没有一个公认的中产标准,2005年媒体曾报过一个据称由国家统计局城调队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6万~50万元是我国城市中产家庭年收入的标准。
不管有无官方标准,对一般人来说,所谓“中产”,其模糊的认识中多半应包含这样的想象:一份体面而有保障的收入,适度宽松的居住和消费条件,每年至少一次的长途旅游,闲暇看看书、听听音乐会……如果3亿中国人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高兴!
然而,真是这样吗?问问自己,问问身边的人,看看你所在村落、乡镇或城市的大多数人,我想谁都无法断然给出肯定的回答。疑惑中,我去搜寻陆教授关于中产的定义,找到去年8月其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所谓中产,是指你拥有的收入、声望、文化这三者的综合情况,根据你占有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多少来划分是否属于中产。前些年出租车司机挣钱比我们知识分子还多,但是,我们拥有文化资源和社会地位,所以我们是中产阶层,出租车司机则不是,所以不能以收入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中产阶层。”
应该说,这种界定是有道理的,出租车司机再有钱,如果声望一般,文化水平低,当然也难以跟常人心目中的中产画等号。不过这更加重了我的疑惑——这岂不说明,即使要达到中国的中产水准,难度也一点都不低?照此标准,中国还能找出3亿收入、声望和文化三者综合水平堪与陆教授口中的“我们知识分子”相提并论的人?我想,跟我有同样疑惑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否则网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被中产”的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