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石英表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目前李毅中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布时间:2021-07-17 17:37:27 阅读: 来源:石英表厂家

李毅中: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5月24日召开的中国工业论坛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支持、中国工业报社主办、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作技术支撑的中国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结果首次发布。图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颁奖后与获得 中国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2013年度评价前百名 的企业代表合影。 ( 王振生 摄)

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民经济要靠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拉动,要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要靠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拉动。

在5月24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工业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强调,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提法为时尚早。

会上,李毅中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提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需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问题。

A 调整固投结构 加大技改力度

提 示: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大力调整投资结构。工业投资要有进有退,产能过剩行业不要再铺新摊子。技改是提升GDP质量的有效措施,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投资效率。

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高达44.7万亿元,扣除农户为4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当年GDP56.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增长绝对数为4.1万亿元。2013年投资与GDP相比已达78.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而 十一五 、 十五 、 九五 这个数字分别为59.98%、41.58%、32.83%。按一般规律投资约有三分之一转化为消费,这样在GDP一次分配中,预测2013年投资率将超过50%,消费仍明显不足,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是沉重的话题。我国投入产出比长期以来是5∶1左右,国际水平在3~4,而去年我国为10以上,投资效益系数下降到不足0.1。如此下去,如投资仍保持年增幅近20%(2014年预安排17.5%),GDP年增幅7.5%左右,5年之后,投资就可能超过GDP总量。这将进一步推动和诱发信贷扩张、赤字增加、加速卖地、债台高筑,一季度一些省市卖地收入再创新高,不少地方 土地财政 愈加明显。诚然投资仍是拉动经济的关键措施,保持一定的增幅是必要的,但必须注重两个问题,即控制总量和调整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增长,更重要的是大力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效率。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同比增长15%,回落2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开发投资热度不减。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高达20%,今年一季度提升到22.5%,应落实相应调控措施,不易过度扩张。城市的盲目扩张应予抑制,据统计,对12个省区的144个城市调查显示,地级市规划平均要建1.5个新城新区,省会平均要建4.6个新城新区,应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有效控制。加大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但也应从长计议,计算投资回报年限。工业投资要有进有退,不宜下降过多,产能过剩行业不再上新项目,不要再铺新摊子;特别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存量的优化改造升级。

技术改造是内涵发展的战略体现,是针对品种质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更新设备、安全生产,尤其是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工业智能化、数字化、络化、信息化水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投入,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效益好。总结历史经验,投入产出比可达3∶1(产出包括利、税、折旧、工资、利息),是提升GDP质量的有效措施。还要适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前提是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着力开拓市场、扩大内需,也要防止盲目扩张。2013年数据显示,在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占42.5%(如不包括扩建只占27.7%),应当继续提高到先进省市65%的水平。美国是在1955年实现工业化的,从1947~1978年期间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的69%;西欧诸国在上世纪50年代技术改造也达到50%左右。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技改资金贴息的作用,四两拨千斤,带动更多的企业自有资金、地方资金、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入研发虽然艰巨到企业技术改造中。技术改造不要追求量的扩张,而要注重于质的提高,用以提高工业增加值。希望企业家们继续坚持内涵发展做强做精主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B 强化节能减排 落 实 生态文明

提示: 十二五 前三年节能减排欠了账,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加上资源税改革举步维艰,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须加大工作力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政府、企业两个层面。

十二五 中期评估表明,2011、2012这两年没有完成节能减排预期目标。单位GDP能耗要求到2015年降低16%,两年实际累计下降5.54%,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两年合计增长11.4%,尤其2011年增长7.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未达到减量幅度,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增。大气雾霾、水源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已成为社会公害。据统计,去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中仅有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2013年节能减排取得进展,单位GDP能耗下降3.7%,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增幅控制在3.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2011年的0.76降到0.48,减排的四项指标也达到了年度要求。总的看, 十二五 前三年节能减排还是欠了账,2014年要求单位GDP能耗降低3.9%(一季度实际下降4.3%),总能耗增幅控制在不高于2013年;四项减排指标要求分别降低2%和5%,补上前三年的欠账,确保 十二五 约束性指标的完成。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15项重大改革之一。首先是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资源普查、立法立规、战略规划、执法监督要靠政府推动。政府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加快资源价税、环保资费消费税等改革,试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成品油价与国际接轨机制要进一步改进,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尚待市场化,对用户实行阶梯价。资源税改革已酝酿多年,由于牵涉面大而举步维艰,必须下决心权衡利弊,加快分步出台,由此而带来的制造业成本上升,消费品价格推动等不利影响要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多方消化承担。政府要做的第三件事是各级领导要把生态文明纳入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在城市扩建、项目决策等重大事项中始终把资源环境承载、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具体化到各个层面,改进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有力促进工业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企业要落实到生产经营中去,履行社会。节约资源能源就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企业普遍是重视的,但环保治理要付出成本,仍有不少企业对减排治污、保护生态不够重视,往往处于被动的、外循环时可将槽内恒温液体外引不自觉的状态。从曝光的案例看,大型企业存在不少问题,某种程度上小企业更加严重,企业应主动自觉纠正。当前尤其要顺应治理雾霾、保护环境的倒逼机制,针对问题加大投入,补缺还账。

就工业而言,一是要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二是坚持和完善节能环保目标考核,开展能源管理绩效评价和清洁生产状况评估,加强能源管控、环境监测,实行严格的强制性标准。三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四是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社会化专业服务, 推进环境第三方治理

C 支持实体经济 帮扶小微企业

提示:要从源头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源头调整投资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抑制地方政府负债、整顿治理金融秩序、扩展直接融资等方面下功夫。

2013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应该说是很不错的数字。但是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只增长4%。据反映,不少行业主营业务增长不多、甚至亏损,而是靠副业收入、对外投资收益,靠从事房地产、证券交易收入,甚至用少提拆旧、资产变现来弥补。企业反映成本刚性上升,今年1~2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4%,百元主营收入中成本高达85.18元,同比增加0.72元,毛利中三项费用尤其是财务费用增加,销售利润率只有5.28%。一季度,机械、化工、冶金行业财务费用均上升20%~22%,小微企业比大企业更加困难。经估算,去年规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不到23%,比前几年的26.5%又有降低,距国际水平的35%~40%差距更大了。大力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当然主要靠企业自身努力,同时仍需国家从财、价、税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大力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

企业反映希望进一步减税减费、减轻负担。对小型微型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近日国务院决定将年应税额从6万元提高到10万元,延长至2016年。对月营业额2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暂免营业税、增值税,以及营改增等改革受到欢迎,但仍需扩大范围、提高额度、加大力度。不少企业反映 五险一金 负担太重,应实行差别政策,适当减免。不仅要取缔乱收费,而且要减少行政审批,清理所谓 合法 收费。

企业反映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老问题仍然突出,希望信贷结构调整要加大力度,从源头上解决。真正落实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的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2013年全国人民币贷款总量高达71.9万亿元,年新增贷款同比增加14.1%,今年一季度继续增长,但小微企业仍然反映贷款难、贷款贵,钱到哪里去了?仔细分析首先是房地产过度扩张占用了大量贷款,再是政府负债,还有银行体外循环占用了部分资金;最后 水到地头干 ,留给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 水 就所剩无几了。小微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向影子银行、地下钱庄高息贷款,实在难以承受。因此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源头调整投资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抑制地方政府负债、整顿治理金融秩序、油漆是小流量扩展直接融资等方面下功夫。近年来,互联金融兴起,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集合民间闲散资金入市开辟了新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金融业态的创新从根本上引入了竞争机制,助推和倒逼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利息市场化才能成为可能。对此应采取包容扶植的基本态度,同时加以引导、加强监管。

D 科学研判 过剩 分业施策化解

提示:资源环境过载也是产能过剩的表象之一,要实事求是,科学研判,不掩饰,不打埋伏。要充分调动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借鉴光伏行业的经验,走出一条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路。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关于产能过剩的严重状况、其成因和危害、化解的思路和措施都已明确,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四次,国务院去年十月发布了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2013年全国19个工业行业1569家企业的落后生产线已经关停;过剩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下降,去年工业投资增幅16.9%,钢铁只有2.1%,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投资增幅也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继续回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取得由于施工、设计、材料和管理引发的病害所占的比例顺次为48%、26%、20%、6%了进展。

但是化解产能过剩任务繁重,虽经多年努力,成效不大。原因之一是认识不尽统一。如宏观看过剩、微观看不过剩,点名环绕光滑油功能的评论也愈来愈强烈热烈的行业过剩、未点名的不过剩,别人过剩、我不过剩,今天过剩、明天不过剩等。评价行业产能过剩的标准是什么?应当说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是一般现象。国际上和业内公认的产能利用率应当在85%左右,如果低于75%就是严重过剩了。要看到如今产能过剩不仅是点名的五个行业,据统计去年我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79%,可以说多数行业都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近期石油化工协会对所属行业做了详细调研,结论是几乎都严重过剩,如电石、聚氯乙烯、甲醇等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炼油、磷肥不足70%。此外,行业价格走势明显下跌、企业盈利大幅下降也是判断产能严重过剩的标准之一。如一季度末我国钢铁价格指数不到95,即低于1994年的水平;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不足1%,其中主业全行业亏损。还要强调的是资源环境过载也是产能过剩的表象之一,过剩产能造成严重雾霾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实事求是,科学研判,不掩饰,不打埋伏。如造船业,按照国际惯例,只统计规模5万吨以上的造船企业全国为8000万吨,但我国尚有4000万吨小造船,加起来就超过1.2亿吨了。当然行业不同,过剩的性质也有差异。有些是绝对过剩,如钢铁、电解铝、水泥;有些是结构性过剩,如造船、平板玻璃;有些是成长中过剩如多晶硅、风电设备制造等。因此要分业施策,确定化解针对性措施。

化解产能过剩工作遇到的难点不少。人员下岗待业、企业资产处置及银行坏账、影响当期当地GDP增幅和财务收入是三个突出问题,要尽可能采取妥善办法减少损失。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将关闭淘汰企业的资产设备变现,首先用于员工的安置,国家和地方可用结构调整基金予以奖励或补贴;另一方面社保部门及中介机构要组织员工技术培训,疏通再就业渠道。调整结构要付出代价,如河北省近期集中进行了淘汰钢铁、水泥落后产能的第二次行动,反映在今年1~2月工业增加值只增长3.6%,同比回落了8.6个百分点。但落后产能、过剩产能退出了市场,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就为日后的健康发展腾出了空间,同时提升了GDP的质量。近年来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又遇到了新问题,如因为沟通不够,银行业对过剩行业全面抽贷、惜贷、停贷等一刀切办法影响了应予支持的技术改造、资源整合、重组兼并等治理手段的落实。

在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实践中,不断丰富工作思路和措施。如通过资源价税、环保税费改革,使一些项目的成本回归内化,减少项目超额利润对投资人的冲动。还有建议改进分税制给地方多留一些,也可以淡化地方上项目的愿望。如扩大直接融资,减少银行贷款比例,可以强化市场机制对投资人的自我约束。因为无论发股票、发债券,都要兑现对市场、股民和债权人的承诺,使筹资人对招商引资更为谨慎和自律。更多的建议是真正落实中组部关于改进对地方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摒弃唯GDP考核,从根本上消除盲目投资的动因。

多晶硅、光伏产业近年来的调整变化为我们防止战略性新兴产业盲目投资积累了经验。首先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这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五年前我们不掌握,不少地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不仅能耗高、污染大,而且高端的产不出,低端的明显过剩。2012年到去年年初,全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为52%,多晶硅只有35%。其次是要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由于技术水平低,光伏电池转化率低、发电成本高,国内没有销路,只好低价出口,外销最高时竟占了97%。再其次是政府不应当干预甚至主导项目投资,而要把注意力放到把握市场信息,制定标准、政策、规划上。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这几个问题基本解决了,同时妥善应对了欧盟的 双反 ,落实了上或分布式发电相应政策,淘汰兼并了一批落后产能,提升了相关技术标准,该行业获得了新生。实践证明,化解产能过剩最终要靠本行业的努力。造成过剩企业决策者要总结经验教训,但不在企业员工,他们为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做了贡献,这些行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化解产能过剩是为了更好的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过剩行业不是不投资,而是不铺新摊子,就是搞技术改造、调整结构。要充分调动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借鉴光伏行业的经验,走出一条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路。

当前产能过剩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原来建在远郊的生产企业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逐渐被城区、居民区包围,成为环境保护和社区安全的隐患,这是城市发展规划缺失的结果。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的提升,搬迁、转移的呼声愈加强烈。一些城市结合工业园区的构建、传统产业的升级,利用级差地租筹资搬迁,已有成功的经验。但是要注意一是淘汰落后、化解过剩,该淘汰退出的就不要再转移搬迁了;二是必须搬迁重建的一定要按照减量或等量置换的原则,坚决防止量的扩张,重点放在品种质量、技术进步、设备更新上,防止借环保、安全为名,行新一轮盲目扩张。中央政府将不少投资项目核准权下放后,也要防止可能发生的失控现象,避免滋生新的过剩。

E 工业仍是 主力 发展制造服务业

提示:应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二产三产协调融合、共同发展。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提法为时尚早。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三产占GDP比例为46.1%,二产占43.9%,三产第一次超过了二产,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了这种趋势。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成果,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化 同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统计公报的注释,2013年开始将农林牧渔业服务业,采矿业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三个大类调入第三产业。这一方面说明,一、二产业延伸扩展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也说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仍需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力度。

服务业包括生产用收缩特性最差的塑料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选用140、150和160组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0%左右,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了近六成,如欧盟52%、日本54%、美国约60%。我国目前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多少尚无准确数字,但发展滞后、比例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一,鼓励引导制造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搞好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发展故障诊断、维护检修、检测检验、远程咨询、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商店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向下游延伸。如汽车制造商的4S维修专卖店、家电企业为用户上门服务和开设专卖店等。据悉,海尔集团已拥有9万辆汽车、18万人从事家电售后服务,获得了社会赞誉。

第二,大中型骨干企业、 专精特新 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向研发、设计服务上游扩展。通过科技成果推广、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方式推进行业优化升级。大型优势企业可结合主辅分离,将原为企业服务的业务改制推向社会构建服务平台,形成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制造业自身要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变革、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络化、服务化。进一步提升品牌、质量,为开拓市场、发展服务业提供物质保障,成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服务业收入占三分之二,IBM公司服务业收入占60%,英国壳牌公司加油站收入约有三分之一来自便利店。

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调整结构、缓解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有重要作用。十八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实现 四化 同步发展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提法为时尚早。国民经济要要靠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拉动,要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要靠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拉动。

英国拟拍卖移民签证吸引外国富豪投资
特写:在尼华侨华人喜迎2014马年新春
澳工业集团呼吁政府提高移民名额以填补人才